服务价格113.00元/亩
服务品种
服务类型
服务时间
服务区域
服务主体
服务农机设备
距离结束
浏览次数
服务标准
(一)大棚育秧技术规程
1.品种选择与种子用量。选用“丰两优香1号”等优质单季杂交稻品种,再生稻头季稻亩用种量1.75kg,其他单季稻亩用种量1.5kg,每盘播湿芽谷55~60g(7寸盘约23~25盘)。
2.播种期与种子处理。再生稻适宜播期3月5~12日,其他单季稻适宜播期5月中上旬。经晒种、浸种和药剂处理后方可用恒温发芽箱催芽。
3.催芽。种子吸足水分后,由于播期较早,气温较低,建议采用水稻专用发芽箱进行催芽(详见发芽箱说明书)。
4.播种。盘内底基质厚度2.0~2.5cm,覆盖厚度0.3~0.5cm;洒水量控制在底土水分达饱和状态为宜;做到不漏播、不重播。
5.苗期管理。(1)摆盘。播种完成,经保温堆盘暗化出苗后(一般2天左右),将秧盘整齐摆放在大棚秧床上。秧盘摆好后在苗床四周用浮泥护住,以便保水保湿。(2)温度与光照管理。摆盘至秧苗绿化前保持棚膜关闭,白天棚内温度保持25~30℃,下午四点左右封棚保温,以不低于15℃为原则。(3)水分与肥料管理。大棚育秧以旱管、喷灌为主。秧苗绿化后适当控水,移栽前5~7天控水、炼苗。一叶一心期及栽前3~5天分别追施肥一次(尿素1斤兑水100斤)。(4)病虫防治。出苗前注意防治蝼蛄、田鼠、麻雀等,苗期注意预防青枯、立枯等病害,起苗前3~5天用25%吡蚜酮悬浮剂1500倍液喷施防治稻蓟马、灰飞虱一次。
6.毯状秧块标准。土壤含水率35%~55%,秧块均匀度合格率大于85%,空格率小于5%。秧龄18~20天,叶龄3.5~4叶,苗高12~18cm,苗挺叶绿,根部盘结牢固,提起不散,盘根带土厚度2~2.2cm,厚薄一致,形如毯状。壮秧一般是单株茎基粗扁、叶挺色绿、根多色白、植株矮壮、无病株和虫害;整盘秧块是一盘秧苗无高矮,一把秧苗无粗细。
(二)机插秧技术规程
1.作业标准。漏插率≤5%,伤秧率≤4%,漂秧率≤3%,勾秧率≤4%,翻倒率≤3%,均匀度合格率≥85%。
2.技术要点。
2.1作业前,机手须对插秧机作一次全面检查调试,各运行部件应转动灵活,无碰撞卡滞现象,转动部件加注润滑油,并按插秧机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。
2.2秧块要求。装秧前要检查秧块的干湿度,秧块的床土含水率为40%左右(用手指按住底土,以能够稍微按进去为宜),保证取秧时能形成秧块。底土太干,插秧时秧块易散裂,出现掉苗、漂秧现象;底土太湿,起秧困难,秧块易变形散盘,机插时秧苗在苗箱上下瘫,造成取秧量过大,穴株数过多。起苗时将起好的秧苗根系向外卷起后重叠装车运输,装载高度尽量不超过6层。起出秧苗必须于当日栽插完毕,遇烈日高温,运放过程中要有遮阳设施。
2.3装秧。首次装秧务必将苗箱移到最左或者最右侧,否则会造成秧门堵塞、漏插,甚至机器损坏。放置秧苗时注意不要使秧苗翘出、拱起。取苗时,把苗盘一侧苗提起,同时插入取苗板。水稻插秧机上有秧苗架,可平展放置秧块,供机器在田间加秧。机器作业时,随时查看秧苗情况,在秧苗不到秧苗补给位置之前,应给予补给。
2.4确定亩基本苗、株距和每穴株数。首先根据水稻品种确定每亩基本苗、每穴株数及选择多大行距的插秧机,再通过一亩大田的面积666.6m2计算出株距。因为某一水稻品种的大田基本苗和每穴栽插株数是一定的,插秧机的行距也是固定的,因此在插秧机上调节好相应的株距和取秧量,即可保证每亩大田的基本苗。各项参数调节好后应试插一段距离,一切正常便可进行正式作业。一般常规稻株距12cm,每亩1.7-1.9万穴,穴插3-5株,亩基本苗6-8万;杂交水稻株距14-16cm,每亩1.6-1.9万穴,穴插2-3株,亩基本苗4.0-4.5万。
2.5调整插秧深度。插秧深度调整的原则是所插秧苗不倒不浮的前提下越浅越好。根据大田泥脚深度,调整插秧机插秧深度,并根据土壤软硬度,通过调节插深一致性,达到不漂不倒,深浅适宜,栽插深度小于2cm。插秧深度调节通常是用插秧深度调节手柄来实现,如果调整插秧深度调节手柄还不能达到插深要求时,还要通过调整浮板的安装位置来改变插深,需要注意三块浮板的一致性。
2.6作业前,要合理规划作业路线,减少空驶行程。根据田块的大小和形状,栽插方法会有所不同,因此在开始作业前应先确定栽插顺序,然后再进行插秧作业。
2.7当秧块插到苗箱补给线时要及时补秧,补秧时两秧块要接合紧密。
服务图片